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6章(2 / 3)

&esp;&esp;“我只说了前半句,东西对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。”

&esp;&esp;这种对峙状态一定程度下缓和了彼此间的矛盾,也给大秦改革创造了条件。

&esp;&esp;这也是为什么献公和他儿子孝公前后两代人搞改革,秦国贵族都没能怎么插上手的原因之一。

&esp;&esp;献公废止人殉、编制户籍、推广县制、设立行商用的商市,是个对大秦功劳甚巨的秦君。奈何他儿子秦孝公和孝公的心腹爱臣商鞅太有名了,把献公衬托得黯淡无光。

&esp;&esp;说起来,对方能继位也是挺不容易的。

&esp;&esp;原本他是秦灵公的儿子,但秦灵公死后却不是他继位。

&esp;&esp;被拥立的反而是秦灵公的叔父简公,这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秦王,大秦的私田合法就是在简公治下开始受到官方承认的。

&esp;&esp;献公没能从父亲手里接手诸侯之位,只能去河西流亡,但大秦内部却很动荡。简公死后传位给了儿子、儿子死了又传给孙子,然而孙子只有两岁。

&esp;&esp;两岁的小孩肯定不能执政,所以是母亲代为掌权。后因任用宦官专权遭到臣民的怨恨,献公抓住时机回国夺位。

&esp;&esp;时隔三十年,秦君之位终于回到了灵公这一脉。

&esp;&esp;也就是说献公在外流亡了三十年。

&esp;&esp;始皇听公子政说起献公的往事,沉吟片刻,提问道:

&esp;&esp;“你可知献公为何要与旧贵族对峙?”

&esp;&esp;公子政想了想:

&esp;&esp;“他继位的元年便废止了人殉,次年提出迁都,可是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?”

&esp;&esp;始皇颔首:

&esp;&esp;“你觉得是什么联系?”

&esp;&esp;公子政认为这个答案很简单:

&esp;&esp;“废止人殉侵害了贵族的利益,他们不高兴了。哪怕推行时不会受到阻碍,贵族也肯定会在其他方面故意为难他。所以他要迁都到贵族管不了他的地方,这样便无人掣肘了。”

&esp;&esp;扶苏一脸与有荣焉:

&esp;&esp;“阿父还说他年纪小可能弄不明白这些,他分明就学得很快。”

&esp;&esp;天才和寻常人怎可同日而语?

&esp;&esp;始皇捏捏儿子的脸颊:

&esp;&esp;“朕幼时在邯郸,无人教导朕这些东西。当初不曾接触过,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小时候如此聪慧了。”

&esp;&esp;顿了顿,他又补充:

&esp;&esp;“不过朕倒是记得太子幼时的事情,你五六岁时也这么聪颖。”

&esp;&esp;公子政好奇,追问道:

&esp;&esp;“阿苏幼时进学是什么样子的?”

&esp;&esp;始皇回忆了一下:

&esp;&esp;“阿苏幼时常常自己翻史书看,看到穆公对外塑造仁善的形象,便说自己要同穆公学这个。”

&esp;&esp;“但不能学穆公搞殉葬,免得辛辛苦苦装了一辈子,死后功亏一篑,反而成了旁人口中的暴君。”

&esp;&esp;穆公在此之前,对外一直是个善良到有些圣父的形象。

&esp;&esp;晋国屡次三番背弃大秦,他却每逢天灾就给晋国送粮草支援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很好的国君。

&esp;&esp;“后来阿苏又看到惠文王诛杀商鞅,认为他是榨干了商鞅的改革价值之后,反手把商鞅推出去给贵族泄愤。”

&esp;&esp;“等贵族杀了商鞅,便不能对变法再作置喙了。毕竟‘寡人都让你们把功臣杀了,你还想怎么样’。”

&esp;&esp;先利用商鞅平息众怒,又拿他当借口堵住贵族的嘴。惠文王什么都没付出,却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境,堪称空手套白狼。

&esp;&esp;“不过阿苏看得最多的还是昭襄王的故事,跟着学会了不少东西,所以昭襄王总夸他像自己。”

&esp;&esp;昭襄王二号就是这么养成的。

&esp;&esp;公子政听完只有一个感觉:

&esp;&esp;“我大秦的先王们好像都挺阴险的。”

&esp;&esp;他怎么听着没一个好人?

&esp;&esp;始皇沉痛地告诉他:

&esp;&esp;“所以你不要跟阿苏学,你要守住秦王最后的风评。”

&esp;&esp;公子政便问:

&e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精彩书屋